规划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规划信息
索引号:   00256431X/2024-00190 成文日期:   2024-12-2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重点工作打算
发布日期: 2024-12-23 15:56:40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湖州市农业农村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锚定“勇当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实践先行者,奋力绘就‘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幸福图景”总目标,坚持和深化“千万工程”,推动湖州的乡村振兴持续走在全省最前列、全国最前面。重点工作争先创优,安吉县青年入乡发展经验做法获李强总理两次批示,省委书记、省长王浩专题调研,省委发文学习推广。重大荣誉全面落地,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实现“五连优”,连续两年获“神农鼎”;成功举办中欧美丽乡村论坛、2024年第六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等会议活动。重要指标争先进位,前三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2.3亿元,增幅4.5%,增加值112.1亿元,增幅4.8%,增幅均列全省第一。

(一)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一是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稳步推广“4+4”稳粮增效模式,预计全年粮食收获面积将达124万亩、产量10.9亿斤,粮食生产将实现“八连增”。扎实推进农田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进度全省领先,完成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任务8.62万亩。二是强势推进乡村产业项目招引。1-11月,全市新引进千万元以上乡村产业项目214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4个,完成投资107亿元,前三季度农业固投同比增长129.9%。做深做精“土特产”,实施国家级湖羊、蛋鸡产业集群项目和浙系集聚区项目25个,争取省以上资金3.6亿元,项目数、资金数均列全省第一。三是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统筹推进农业领域“四换三名”,农业机械化综合评价连续两年全省第一,数字乡村试点终期评估获全省第一,长兴县成功创建全国首批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示范区,全省唯一。全力推进“双强”项目建设,争取“双强”项目26个,获专项资金9280万元、全省第一。统筹推进农业农村领域“两新”工作,农机报废更新完成率302%、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完成率167.3%。四是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全力攻坚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高质量完成第三轮中央环保督察农业农村领域各项工作,入选全国首批生态低碳茶整建制推进试点县3个,成为全省唯一列入试点地市。

(二)和美乡村建设迈入新征程。一是联创联建迭代推进。持续推进18个组团式未来乡村、50个精品村项目建设,截至11月底,已完成投资15.38亿元,占年度计划153.76%。加快探索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长兴率先发布县域评价指标体系。二是乡村运营一体推进。全域推广乡村运营新模式,发布全国首个乡村运营地市级地方标准,指导各区县出台乡村运营支持政策,全市已有60%以上的行政村开展乡村运营,32个村开展整村运营、引进专业的乡村运营团队97个,召开全市首届村咖大会,举办“金牌农人”乡村运营能手大赛。三是人居环境纵深推进。常态化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提升,组织开展整治类村庄攻坚清零行动,积极推进119个整治村攻坚清零。统筹推进和美乡村三大行动,牵头实施村道提升,完成行政村村道提升90个,共计硬化提标191.53公里,新增(换新)路灯2328杆,新增停车场36处,车位1694个。

(三)青年入乡发展实现新突破。一是着力培育现代“新农人”。深入实施“千个团队、万名创客”“新时代乡村工匠培育”“万名农民素质提升”三大工程,出台“新农人”培育三年行动方案,今年以来,共举办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意创业大赛等各类乡村人才活动50余场,累计培育现代“新农人”1.87万名,乡村振兴“五类英才”达到4万名以上。二是着力引导青年入乡创业。深化推广“余村全球合伙人”等模式,依托农创客发展联合会、大学生创业园等载体,创建省现代化农创园2个、省农创客孵化园1个,建成重点青创空间27家,培育农创客7330名、创客团队792个、众创田园67个。三是着力强化人才要素保障。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湖州市青年入乡发展“520”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5个方面20项推进举措,建立入乡青年面对面联动机制,启动青年入乡发展地方立法,全面优化乡村人才政策环境、营商环境,今年以来,兑现乡村人才政策资金2700余万元。

(四)城乡融合发展迸发新活力。一是深入推动强村富民集成改革。深入实施“强村计划”,扎实推动“三清一促”专项行动,截至11月底,全市排摸发现问题村级债务1.9993亿元、问题村级工程397个、问题村级合同618份、强村公司问题148个,已全部完成整改。强村公司相关做法入选全省乡村振兴最佳创新实践案例。深化低收入农户“一户一策一干部”制度,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684元、增幅6.6%;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9546元、增幅11.2%。二是统筹推动“三地联动”改革。扎实推进省级承包地标准地试点建设,年度新增省级农业标准地5.2万亩;新认定用于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标准地”项目14个(累计162个),涉及总用地面积39.23亩(累计646.19亩)。德清顺利完成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创新城镇开发边界内宅基地置换房票退出制度、“单一”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公积金贷款”等做法。三是协同推动财金融合支农改革。建立健全系统完善、精准高效、管理规范的政府性专项资金支持体系,制定出台新一轮支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和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开展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千百工程”行动,推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信贷产品69项,1-11月涉农贷款余额5466.48亿元。

虽然我市“三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对照“一直走在前列”的要求,仍存在四方面问题:一是收入增长受制约。农民工资性收入占比高达65%,受国内大环境、经济下行等影响,特别是规上工业和服务业平均薪酬增长不快,导致工资性收入趋缓。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因特困、病、残、无劳动能力超过60%,内生发展动力不足,持续增收能力有限。二是资金投入受制约。近年来,随着财政压力逐渐加大,投入“三农”领域的资金也逐年趋紧,2024年乡村振兴专项资金比2022年减少15%、2025年预计再减少35%。加之规模种粮补贴等刚性支出的增加,其他投入进一步压减。三是人才引育受制约。尽管湖州青年入乡发展工作已经打响了品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扎根乡村的领军人才、农创客、农业技术人员等各类乡村人才数量还存在较大缺口,引育用留机制不健全,比如,全市4万名乡村振兴“五类英才”中,领军人才仅占1%,农创客仅占18%;基层农业农村从业人员高龄化、低职化、断层化问题日益严重,农村留不住人、农业主体招不到人、农技推广人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等现象依然突出。四是生态环境受制约。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难点之一,也是各类环保督察检查的重点之一,农业农村领域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发现问题中,涉水问题占比高达90%,比如,水产养殖尾水处理设施配比、维护、运行都不到位,长效运维机制不健全,综合治理水平不够高。

二、2025年重点工作打算

2025年,市农业农村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主动对标省委“一三二”工作要求,以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为总载体,以“1363”工作体系为主抓手(即锚定一个目标、深化“三个年”活动,实施“六提”行动、强化三大保障支撑),全力投身“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主题实践,加速中国式现代化湖州乡村实践步伐,奋力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市”,为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贡献“三农”力量。

(一)锚定一个目标

围绕“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实践经典范例”总目标,深化“千万工程”,缩小“三大差距”,奋力绘就“百村示范、千村和美、万创未来、城乡共富”新图景,确保湖州的乡村振兴一直走在全省最前列、全国最前面。总体目标:力争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以上、增加值增长4%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持续缩小。

(二)深化“三个年”活动

一是深化改革创新年,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持续放大青年入乡、乡村运营、“三地”联动等特色优势改革,靶向发力、攻坚突破,不断提升改革方向感、穿透感、整体感和获得感,全力构建系统集成、前后呼应、整体推进、统筹实施的农村改革新格局;二是深化扬长补短年,紧紧抓牢扬长补短的实干打法,迭代升级扬长补短项目,谋划打造一批年度标志性成果,切实把“目标引领、差距管理、过程控制、考核激励、以实绩论英雄”的工作理念贯穿工作的各个环节,确保各项重点工作落实落细,全面营造比学赶超氛围;三是深化队伍建设年,主动深化“三支队伍”建设,系统实施“实干争先 兴农有我”大比拼、“上山下乡服务三农”大走访、“干部队伍素质能力”大提升三大举措,持续推动实干争先主题实践,打响“乡村振兴实干家”品牌矩阵,为将湖州打造成为共同富裕省域先行的标杆窗口、示范窗口、引领窗口提供有力支撑。

(三)实施“六提”行动

一是稳产保供提能行动。粮食方面,大力实施主要农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达120.3万亩、10.6亿斤以上,实现粮食生产“九连增”、单产全省“十连冠”;渔业方面,加快推进渔业现代化建设,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扩大稻渔综合种养规模,发展池塘工程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陆基水产养殖、“生态渔仓”等设施渔业,实现渔业产值可比增幅5%以上;畜禽方面,抓好生猪稳产保供,确保能繁母猪保有量2.38万头以上,做好浙系畜禽产业集聚区项目和国家产业集群项目建设,牧业产值可比增长10%以上。

二是现代农业提效行动。立足项目招引,依托“3+10”重大农业产业平台,聚焦八大优势产业集群,大力实施农业招商“一号工程”,统筹区县生产力布局,做好招商规划,力争全年新引进千万元以上乡村产业项目170个以上,认定农业大好高项目60个以上,完成投资80亿元以上;立足产业融合,持续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进一步挖掘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等多重价值,将“农事生产”“产加销服”“农文旅教”整合贯通,提升13条产值超10亿元和4条市级层面(跨县域)“土特产”全产业链发展水平;立足农业“双强”,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全维度贯通“乡村大脑+未来农场”,2025年,力争创建省级未来农场1家、省级数字农业工厂10家、乡村数智生活馆15家,种业年产值达到12亿元。

三是和美乡村提优行动。乡村建设方面,坚持差异化打造、特质化发展、全域化提升,运用好《中国式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导则》,点线面结合开展和美乡村建设,建成省未来乡村100个、组团式未来乡村49个,和美乡村覆盖率达到60%;乡村运营方面,以《乡村运营(村庄经营)指南》市级地方标准为指导,统筹规划、配置、营销乡村资源,全域推进乡村运营,全市开展乡村运营的行政村占比达65%以上;人居环境方面,巩固提升农村“三大革命”成果,深入实施“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乡村文化方面,争取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持续推进“吴兴溇港圩田农业系统”“安吉竹文化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长兴顾渚山林-茶复合系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扎实推进省历史文化村落项目建设。

四是青年入乡提质行动。以青年入乡发展作为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抓手,持续激发农业农村改革活力,推动青年入乡发展立法。高质量建设一批现代化农创园、农创客共富基地,加快实现县域农创客孵化体系建设全覆盖;推出乡村运营师等适应乡村需要的新职业,全力吸引“十路”人才集聚乡村就业创业,聚焦接轨上海,着力吸引上海人才来湖运营乡村、参与培训,2025年,乡村振兴“五类英才”达到5万名。聚焦就业创业能力素质提升,着力加强农民培训教育和职业技能,持续擦亮“全国首个地市级农民学院”“全国首创‘1+1+N’农推联盟湖州模式”金名片,梯次构建“四位一体”现代化培训平台,全域推广“培训+产业+品牌”发展模式,加快实现县域“浙农智富”品牌全覆盖。

五是共同富裕提速行动。持续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推进片区组团、飞地抱团等发展模式,探索多样化发展途径,确保年经营性收入8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全覆盖并巩固提升;规范提升强村公司经营,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扎实推进村级债务三色预警评价和动态管理,巩固提升“三清一促”专项行动整治成果;持续推进低收入农户增收,积极拓宽慈善救助、产业帮扶等增收路径,不断提升低收入农户产业帮扶基地联农带富效果,完善农村经济组织雇佣低收入农户的公益性劳务短工进行补助机制,确保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

六是城乡融合提升行动。持续深化缩小城乡差距领域省级共富试点建设,巩固推广试点成果,争取更多创新模式列入省级最佳实践、省共同富裕机制性制度性创新模式;深化金融“千百工程”行动,积极开发农机具设备、活体畜禽及现代设施农业产权等抵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不断拓宽三农领域金融有效供给;加强“三地联动”改革,推动承包地规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宅基地审批管理指导,因地制宜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推动农业“标准地”再深化,健全“能进能出”工作机制。

(四)强化三大保障支撑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要求,不断强化党委农办职能,充实工作力量,健全工作机制,完善要素保障、考核评价、工作报告、监督检查等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党委农办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全面总结20年来湖州作为“两山”理念诞生地在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实践方面的生动探索,系统描绘在湖州看见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愿景与路径。

二是强化要素保障。加强乡村法治政务、惠农政策、普法执法等保障,提升乡村营商环境。探索乡村运营、乡村创业等领域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为青年入乡发展提供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的就业创业要素供给;深化金融“千百工程”行动,加快完善财政金融协同支农长效机制,统筹用好贷款、保险等多种金融工具,加快构建多元资金投入机制;充分发挥智慧监管、大数据监控、“绿剑”执法、信用监管、检打联动等工作机制,加大对涉农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

三是强化安全保障。切实做好农业农村领域生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与项目争取挂钩机制。依法有序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95%以上;高质量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提升“五化”技术水平,2025年,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以上,秸秆离田利用率达40%以上;筑牢安全管理多层防线,健全应急管理工作组织指挥体系和职责,确保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