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省级文明单位创建专栏

渔业典型案例 | 稻-蟹共生模式

2025-01-13 来源:农科院

基本情况:

稻蟹模式为稻渔综合种养三大综合种养模式之一,养殖面积约260万亩,占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的6.05%。稻蟹模式中以稻蟹共生模式效益最高。

稻蟹共生模式是河蟹通过松土、除草、肥田等活动,促进了水稻的生长;稻田则为河蟹提供生长空间、遮荫避敌场所、额外的饵料供给等,使模式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形成了良性循环,从而实现稳粮、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


示范内容:

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八里店农业试验示范基地进行“稻蟹共生”生态种养试验,取得了“稻田也能养大蟹”的良好成绩,现介绍如下:

1.稻田基本条件

(1)稻田条件。稻田9亩,长80m,宽75m;中间开坑,长、宽均为25m,面积为稻田面积10%,坑深80cm,坡度1:1,上覆地膜;加深分产沟至60-80cm深,以便种植水草。田埂应加高加固,确保保水及维持灌溉水位。

(2)防逃设施。河蟹具有较强的爬行能力,因此养殖期间必须在稻田四周设置光滑防逃板,围栏高度应不低于50cm,每隔1m用木桩加固;蟹苗放养至水稻机插前,应设置河蟹暂养区,面积为稻田总面积的1/3,方便河蟹养殖管理及水稻机插操作。

(3)进排水系统。于坑塘一侧预设进水管,另一侧预设排水管,排水管可控制稻田水位高度。稻田需灌排水流畅。

2.水稻种植

6月中下旬进行机器插秧,行株距为30×30cm;插秧后15天左右可除草,以人工除草为好。品种应选择晚熟、抗倒伏品种,如甬优1540、南粳46、浙粳100等。

3.苗种选择及放养

蟹苗要求规格一致,步足齐全,体质健壮,爬行活跃,无伤无病。每亩稻田放养500只扣蟹,扣蟹规格为10g/只左右。2月底即可放养,应选择天气良好的清晨进行投放,不宜直接投放至水中,以扣蟹自行爬入水中为宜。

4.科学投喂

河蟹以稻田中杂草、虫等为食,同时应补充适量饲料。饲料投放应按照“四看四定”的原则,即看水温、看水色、看天气、看蟹的吃食情况,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5.养殖管理

(1)消毒。稻田应提前暴晒、生石灰消毒,生石灰用量为50-100kg/亩。

(2)水质管理。养殖期间应始终保持水质良好,溶氧丰富,蜕壳期间溶氧不宜过低。高温季节适当增加水深,每天检测水质,及时换水。宜采用推水式增氧机,使得整块稻田的水流动交换充分,既可以增加溶氧量,又可以起到调节水温的作用。

(3)日常管理。每天巡视并记录,观察河蟹摄食情况、健康情况、水质水位情况以及防逃设施等情况。


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

根据面上情况,该生态养殖模式,地租成本800元/亩,饲料及保健品1400元/亩,防逃设施1300元/亩,河蟹苗种500元/亩,其他成本1000元/亩,合计成本约5000元/亩。平均每亩稻田可产出河蟹50.8斤,雄蟹平均规格到达4.2两/只,雌蟹规格为3.2两/只,价格平均80元/斤;每亩产稻谷1200斤,5元/斤。合计每亩总产值约10064元,亩均利润为5064元。

生态效益:

该模式将水稻种植与螃蟹养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一地多用、一水两养”的目标。试验田块全程未使用农药,化肥减量超30%,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

社会效益:

该模式通过控制沟渠面积,适度降低种植密度,培养水草与调控水质,全程投喂配合饲料,实行病虫害生物防控,农药化肥减量使用等措施,实现了水稻种植和河蟹养殖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