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情报2025年第2期
做好小麦赤霉病为主的病虫害防治
一、发生趋势
根据各地调查、小麦品种和生长情况、天气条件等综合分析,预测今年小麦赤霉病偏重发生、局部大流行风险高;蚜虫中至中偏重发生;粘虫中偏轻发生。
1.赤霉病:前期降水偏少、田间湿度低,市站测区3月18日调查,稻桩子囊壳带菌株率为7.59%,较去年同期(19.33%)偏低,但菌源仍具备重发基础。我市小麦品种以扬麦系列为主,抗病性不强;田块间生育期差距大。据气象部门预测4月上中旬平均气温较常年略偏高,降水总量略偏多、可能出现连阴雨。预测小麦赤霉病偏重发生、局部大流行风险高。
2.麦蚜:今年受前期雨水少和温度高影响,蚜虫越冬基数高,前期防草时多地已兼治蚜虫一次。市站测区3月24日查,百株蚜量306.7(28-720)只,远高于去年同期2.67只;各监测点22日查双林点2.1只;妙西点7.7只;旧馆点12.4只;迎春点经前期防治未发现。随着气温上升,大小麦陆续抽穗,营养条件改善,麦蚜为害将加重。预测麦蚜中至中偏重发生。
3.粘虫:今年卵量较去年高。3月25日止各地小草把单把诱卵,市站柏树点3.05块,双林点2.6块,旧馆点1.55块,均高于去年同期,预计粘虫中偏轻发生。
二、防治意见
小麦赤霉病为典型的气候性病害,近年来重发频率高。如抽穗扬花期遇连阴雨,该病流行可能性很高,将严重影响品质和产量。今年小麦生育期差异大,据预测播种早的田块抽穗接近常年、播种晚的田块抽穗可能较常年迟3-4天左右,4月上旬后期开始大面积抽穗。各地务必高度重视,抓住时机,切实做好预防工作,确保小麦优质高产。
1.防控策略
全面预防赤霉病和防治蚜虫,兼治粘虫,查治小麦锈病、纹枯病、白粉病等。
2.防治要求
小麦赤霉病一定要在始花期抢晴天全面做好药剂预防(见花打药),早开花早打药,隔7-10天做好第二次防治。大麦赤霉病掌握“看天打药”,在齐穗后10天内,如遇平均气温13℃以上并伴连阴雨抢晴天做好防治。
3.农药配方
预防赤霉病亩用200克/升氟唑菌酰羟胺55ml或40%丙硫菌唑•戊唑醇40ml或8%叶菌唑65ml或70%甲基硫菌灵100g或25%氰烯菌酯100ml或15%丙唑•戊唑醇50g;加水50公斤细喷雾。防治蚜虫亩用25%吡虫啉20g,粘虫做好达标后(10000条/亩)防治,亩用25克/升高效氯氟氰菊酯18ml。无人机飞防时,可添加飞防助剂,提高防控效果。
又:近年来局部地区和田块发生小麦锈病、纹枯病和白粉病,各地要注意做好查治。不同药剂应轮换使用,以延缓抗药性产生。戊唑醇等三唑类药剂(或含三唑类混配剂)使用总次数不宜超过2 次,以免产生药害。
做好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施药后将农药空瓶(空袋)及时带回交于回收处,不得丢弃在田间地头。
调查:吕进、倪爽,市区各测报点 预报:吕进 签发:何琴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