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典型案例 | 河蟹数字化、机械化养殖模式
2024-08-26 来源:农科院
依托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湖州师范学院、长兴县农业农村局的技术支持,长兴水轩家庭农场在长兴县洪桥镇金星村、太湖村,以河蟹养殖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数字化、机械化的养殖模式,旨在为全市乃至全省渔业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发挥引领作用。
河蟹数字化、机械化养殖模式是基于河蟹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管理实践,结合水质、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通过多年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构建了一个系统化、数字化的河蟹养殖质量追溯平台。该平台示范推广了水质在线监控及其与增氧设施、投饵机、视频监控系统的联动使用,实现了水质调控的精准化,促进合理投喂,减少盲目的“消、杀、补”和饲料浪费情况,从而降低病害发生率,保障了河蟹的产品质量安全,并有效节约养殖成本。
示范内容
示范标准化河蟹养殖池塘面积70亩,配备两条总长1200米的池塘轨道运输机,以及自动打草机、自动增氧机等设备,同时建立视频监控系统和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并搭建池塘管理云平台。
(一)河蟹养殖关键技术:包括水质的数字化采集、智能预警、调控决策建议等水质智能调控技术,以及选择合理的增氧方式、时间,投喂的数量、时间和次数等。
(二)轨道机投饵的使用:借鉴茶叶轨道运输技术,创新性地将其运用于河蟹养殖的投喂环节,实现了饲料的均匀抛洒。此外,在夏季水草疯长期,利用自动打草机和轨道机运输相配合的运作方式,可提高水草清理效率。
(三)蟹塘管理云平台:实时监控并传输水温、溶氧、pH、氧化还原电位及饲料投喂情况等5项关键指标,根据预先设定的处理方案向对应养殖户手机发送管控方案信息,为养殖户提供科学的管理建议。
平均规格母蟹3.5两、公蟹4两的情况下,亩产量达110kg,平均价格200元/kg,亩产值22000元。相较于传统养殖模式,成活率提升12%,病害减少15%,亩产量增加10%,人工成本降低800元/亩,亩均增产增收2000元以上。
通过选用套养青虾、花白鲢等生态养殖方式,以及配套水质监测系统的调控管理,显著减少了用药量,同时尾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保障了水产品质量安全,多次抽检结果均合格。
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了从饲料、苗种进场到销售物流的全程智能化管理,已在长兴县内广泛推广并受到多家主流媒体关注,应用面积达1400亩。
创新优势
一是水质在线监测。养殖户可通过手机上在线监测系统,实时了解池塘水质基本状况,实现了凭参数管理而非经验管理。二是机械化改造。利用轨道机实现了饵料投喂机械化,不仅降低劳动强度,还能让饲料抛洒更均匀,节省了人力成本和饲料成本。三是远程控制。手机端操作平台实现了自动化远程控制,减少了人工巡塘次数,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