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56431X/2024-00144 | 成文日期: | 2024-08-12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文件编号: | 发布机构: | 湖州市农业农村局 |
吴寅华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促进集体经济和村民双增收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湖州市紧紧围绕“强村富民”主线,坚持以集体经济为核心,系统推进乡村集成改革,全面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水平稳步提升。一是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连续实施强村计划,实施“一村一策”项目888个,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2.12万宗,总价值达31.8亿元,促进增收7.76亿元。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经营性收入分别从2021年32.13亿元、14.71亿元,提高到2023年的36.6亿元、17.6亿元。在全省率先全面消除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下的欠发达村,90%行政村年经营性收入超80万元。二是产业发展后劲提档升级。实施乡村产业“八业千亿”培育工程,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建省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3个(国家级3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安吉白茶、安吉冬笋)2个,成功申报国家级湖羊产业集群、蛋禽产业集群项目,争取到省级以上资金近2亿元,建成10亿元以上农业全产业链10条,产值全省第一。全市目前形成了“湖州湖蟹”“湖州湖羊”“吴上兴鲜”“有德鲜生”等县级以上区域公共品牌20个,获评“品字标浙江农产”品牌11个。三是农民增收路径提优拓面。创新推广“强村十法”,因地制宜推行飞地抱团、强村公司助农增收等举措,累计培育发展强村公司392家,年度利润超2亿元;建成家庭农场超12000家。强化基层组织能力,在全省率先创设实干争先综合绩效考核“强村富民指数”,发布全国首个年度综合绩效考核“强村榜单”。实施“万名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2.14万人次、农村实用人才11.2万人次。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提案中提及的集体经济发展不均、产业升级力度不强、农民增收措施不多等问题,根据您提出的三点建议,持续深入推进以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努力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健全长效发展机制,全面构建创新引领、精准发力、多极增长的强村富民新格局。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要素激活,深化改革联动促双增收。一是强化组织规范化建设。持续推进“三资”管理规范化建设,推行村办集体企业会计委托乡镇(街道)“三资”监管机构代理制度。严格落实村级重大事务“五议两公开”制度,全面推进“阳光村务”,狠抓“小微权力”清单落地,健全村民参与村级“三资”日常监管和民主决策长效机制。二是强化用地基础性保障。深化推进农村“三地”联动集成改革,新增农业标准地面积5万亩左右。落实农业“标准地”用地指标,明确在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中,预留不超过5%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用于乡村产业发展。将农业“标准地”纳入乡村振兴考核,每年落实一定数量项目,同时督促各区县对已确立项目加快兑现用地指标和空间指标。三是强化项目共享化经营。深入开展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结对帮扶,落实财税支持,市财政每年在乡村振兴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支持市本级欠发达村发展项目,对“飞地抱团”项目给予补助倾斜。建立“强村公司+村+镇+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推行安吉“两入股三收益”等模式,欠发达村、农户通过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等入股参与强村公司经营,共建共管共享经营项目,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实现就业增收。
二、聚焦高质高效,推动产业发展促双增收。一是促进稳产保供能力提升。坚决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军令状”,大力实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稳步推广“4+4”稳粮增效模式,今年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稳定在120.3万亩以上、10.59亿斤以上,力争实现粮食生产“八连增”、单产“保第一”。实施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行动,大力开展绿色农田示范项目建设,完成抛荒耕地整治3300亩以上,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7万亩以上。二是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健全“八业千亿”乡村产业体系,新增1条年产值超10亿元的农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超600亿元。创建省级乡村“土特产”精品培育试点1个以上,争取省级资金1000万元以上。聚焦绿色渔业、名优茶叶、精品果蔬、湖州湖羊、湖州湖蟹等特色产业,大力推进项目“双招双引”,全年招引千万元以上乡村产业项目170个,完成投资60亿元。持续打造节庆活动品牌,全力办好10个“月月农”系列活动中的品牌活动,如“安吉白茶开采节”“全民饮茶日”“石淙花海龙虾节”等。持续树立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全力创建国家绿色优质农产品产业联盟浙江中心湖州头雁营,打造全国绿色食品高质高效试点区。三是促进高效融合业态培育。发掘农业与乡村新功能新价值,积极发展山野露营、森林康养、亲水休闲、创意农业、乡村研学、乡村夜经济等一二三产融合新业态,做优乡宿、乡游、乡食、乡购、乡娱等农文旅融合产品。探索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化建设之路,培育10大乡村旅游集聚区,创成省级采摘旅游体验基地2家。打造“跟着美食游乡村”特色乡村旅游线路,围绕“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介,每季推出1-2条全域旅游精品旅游线路,吸引全域旅游游客。持续打响“宿在湖州”民宿区域品牌。
三、聚焦就业创业,提升农民素质能力促双增收。一是健全培训体系强基础。大力实施万名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优化农民培训体系,深化“1+1+N”市校合作农推联盟、湖州农民学院建设,培训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5000人次以上。实施“千家主体培育工程”,推动主体融合,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家。二是深化党建引领强组织。深化党建统领网格智治,迭代提升“141”基层治理体系,积极培育认定市级乡村治理示范村。深入开展农村社区分类评估,因地制宜推广积分制等管理办法,扎实推进“一约四会”,大力推广“户主大会”“五个所有”“最美家风”“四治三全”等治理经验。健全完善实干争先综合绩效“强村富民指数”考评机制,对软弱后进村和重点复杂村实行“一村一策”整固提升。做实领导结对和部门帮扶,选好派好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建好村社主职后备“蓄水池”、年轻干部“青苗库”,为每个村社组织储备至少2—3名主职后备人才。三是注重政策扶持强服务。完善乡村高质量就业创业体系,探索乡村创业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形成创业补贴、平台保障、产业扶持、资源对接、专业指导、配套供给等保障体系。对新认定的市级“未来农场”给予200万元奖励,市级示范性创客团队给予10万元奖励,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给予5万元奖励,等等。深化金融支农“千百工程”,今年计划全市涉农贷款余额增幅15%以上,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规模达2亿元以上,市农信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年度担保余额达1亿元以上。积极打造一批农创客孵化园、青创基地、农民大学生创业基地、青农飞地等青年人才就业创业孵化平台,选树一批乡村青年先进典型,争创省农创客孵化园1个、省农创客示范基地1个,培育乡村创客团队200个。
衷心感谢您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关注,并希望今后继续得到您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