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索引号:   00256431X/2023-00057 成文日期:   2023-04-2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湖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湖州农业农村工作要点
发布日期:2023-04-26 11:14:45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做好2023年农业农村工作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加快打造“六个新湖州”、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总要求,锚定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紧扣1个目标、9个方面、28项重点内容为内涵的“1928”工程,深入推进“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深化扬长补短、实干争先,以乡村振兴统揽新时代“三农”工作,高标准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市,确保湖州的乡村振兴一直走在全省最前列,努力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贡献湖州经验。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增加值增长3%以上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以上,确保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

一、扎实推进农业稳产保供

1.持续稳定粮油生产。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持续优化种粮扶持政策,扩大规模补贴发放范围至“稻麦油”复种50亩以上,不断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确保全市粮食、油菜、大豆播种面积分别稳定在120.3万亩、16万亩、6.5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0.59亿斤、0.533亿斤、0.28亿斤以上,实现粮食生产“七连增”。做好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治后半篇文章,全面推广“4+4”稳粮增效模式,完成新(改)建高标准农田6万亩以上。实施“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和粮食绿色高产创建行动,不断提高单产水平。(责任单位:农田种植业处、规划财务处、农科中心、植保耕肥站)

2.稳定农业生产能力。坚决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按照“稳定粮油、做强水产、做精茶叶、振兴湖羊、优化果蔬”思路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全市能繁母猪存栏量保持在2.8万头,湖羊产能达到80万只,供种能力达到10万只,家禽出栏3000万羽;水产养殖面积60万亩、产量60万吨;茶园面积43万亩、产量1.2万吨;蔬菜瓜果生产面积60万亩,产量100万吨。办好水产健康养殖和畜牧高质量发展现场会。(责任单位:产业信息处、渔业畜牧处、农田种植业处、畜牧业发展中心、渔业渔政站、农科中心)

二、加快发展高效融合产业

3.加快打造产业集聚平台。结合“三区三线”划定,规划引领推进“国字号”“省字头”平台建设,聚力打造“2+9”重大农业产业平台,年度投资3.74亿元。持续推进国家级湖羊优势特色集群建设。加快推动项目“双进”,强化农业全产业链招商,重点招引有助于延链、补链、强链的项目,全年引进千万元以上农业项目150个以上,完成投资50亿元。(责任单位:产业信息处、规划财务处、畜牧业发展中心)

4.加快健全乡村产业体系。加快培育八业千亿乡村产业体系,聚力做强特种水产、名优茶、湖羊、预制菜等七大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千家主体培育工程”,加快构建复合式的现代经营体系,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家,认定市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20家。(责任单位:产业信息处、农村经营改革处)

5.加快推进品牌梯队建设。健全“区域+产业+企业”产品品牌支撑体系,加快推进吴上兴鲜“长兴鲜”等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支持农业主体创建自主品牌,积极培育农产品政府质量奖新主体,强化品牌管理与运营。开展庆丰收“月月农”系列活动迭代推出一批叫得响、卖得好的特色产品(责任单位:产业信息处、质监处)

6.加快优化乡村投资环境。落实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要求,推进农业农村优先领域项目建设,完成年度投资36亿元。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扩大增量政策红利。深入推进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千百工程”行动,引导更多金融资源精准配置到“三农”领域,持续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2023年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超5200亿元,农业保险深度达到1%,农业保险密度达到1500元/人。(责任单位:规划财务处等)

三、大力实施农业“双强”行动

7.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和智能装备攻关,培育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新立市级以上农业“双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不少于5项,新建省级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15个以上。聚焦水产、湖羊两大优势种业产业,攻坚“五个一批”示范性成果,努力建设种业强市。确保主要农作物和重要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8.5%、水产优质种苗覆盖率达90%。(责任单位:法规科教处、渔业畜牧处、农科中心、畜牧业发展中心)

8.提升农机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安全水平和服务水平,重点发展微型化、轻便化、多功能农机装备,创建综合性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1个、特色产业先行县2个,建成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4个、农机综合服务中心5个、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10个。(责任单位:农机化与数字化处、农科中心、农机管理站)

9.推进未来农场建设。全面发挥未来农场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创新共建共享利益联结机制,牵头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快推动“未来农场”和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共享共用、优势互补,从建设标准、梯队培育、共富属性和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大力度,培育省、市、区县三级未来农场梯队,打造市级“未来农场”15家。(责任单位:产业信息处等)

四、启动实施和美乡村建设

10.组团建设和美乡村。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对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要求,启动新时代和美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迭代升级组团式和美乡村新建成省级共同富裕示范带2条、省和美乡村示范村15个、组团式和美乡村10个。分类梯次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60%加强农村公厕长效管理,完善“所长制”。加快推进湖州市桑基鱼塘系统保护利用地方性立法工作。(责任单位:乡村振兴协调处、社会事业处)

11.品牌推进乡村经营。强化乡村运营前置,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向经营成果转化充分发挥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优势,强化产业引入、丰富经营业态、引进各类人才,调动村集体、社会资本、农民等各方积极性,打造具有湖州特色的乡村经营品牌。总结梳理一批乡村经营好模式,评选50个乡村经营示范村,举办全省乡村经营发展论坛。(责任单位:社会事业处、秘书处、产业信息处

12.迭代升级乡村治理。积极推广乡村治理“余村经验”,健全“四治融合”体系推动“数字乡村一张图”向“组团式未来乡村”重大应用升级贯通,加快构建未来乡村“1+1+X”湖州模式,推动数字乡村服务发展体制机制与乡村治理、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全面融合。加强省级清廉村居示范和市级乡村治理示范村创建,新建市级乡村治理示范村50个以上(责任单位:农村经营改革处、社会事业处)

五、持续深化乡村集成改革

13.深化省级共富试点。大力实施缩小城乡差距领域省级共富试点集中攻坚行动,持续强化29项指标目标、5项重大改革的跟踪调度,不断加强市县乡联动、部门协同,全面形成数字化改革推进、高科技产业引入、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四治融合”乡村治理等六大标志性成果,力争试点评估优秀。全面总结改革试点成效,凝练一批首创性共同富裕典型案例,力争发展模式、标准体系、制度理论等湖州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责任单位:乡村振兴协调处等)

14.迭代三农数字化改革。持续深化农业农村系统重大改革(重大应用)场景和农业产业大脑“先行先试”试点建设,加快推进“湖州乡村大脑”能力建设,积极推广“浙农”系列高频应用,全市推广湖羊天下应用,迭代升级安吉白茶、智慧渔业在线、宅富通等重点应用,新培育省级未来农场1个、数字农业工厂10个、乡村数智生活馆15个、开展农民数字化技能培训10场、浙农码用码量达750万次以上。(责任单位:农机化与数字化处等)

15.统筹“三地联动”改革。持续深化农业“标准地”改革,强化供地服务保障,确保每个区县新增农业“标准地”3个以上。健全完善宅基地管理体系,积极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工作,加快德清县宅基地试点建设,推动农民建房审批全程网上办、掌上办。(责任单位:农村经营改革处、产业信息处)

 

六、全面激活强村富民动能

16.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在巩固上一轮集体经济发展成效的基础上,全面启动新一轮强村计划,深化推广“强村十法”,鼓励通过异地联建或联购物业资产等方式抱团发展“飞地”经济,积极开展“百村联百村”等系列活动,迭代升级强村公司、共富公司做法,全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确保消除90%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80万元以的行政村。(责任单位:农村经营改革处等)

17.强化农村“三资”管理。全面加强村级债务和强村公司管理,强化运营风险防控,鼓励有条件的强村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具有法人治理结构的股份公司,提高集体资源开发、资产经营、资金投资效益;加大对高息借贷、民间借贷、非法集资等情况清理力度,严格控制非经营性项目举借新债,切实降低村级债务风险。(责任单位:农村经营改革处等)

18.拓宽农民增收路径持续深化乡村集成改革和农业农村领域“扩中提低”改革,建立村集体经济发展、强村公司运营与农户帮扶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村集体按股分红;出台新一轮低收入农户扶持政策,深化“一户一策一干部”制度,加大产业帮扶、创业就业帮扶力度。(责任单位:乡村振兴协调处等)

七、深入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19.加快打造“五类英才”。构建“1+N”“金牌农人”品牌体系,围绕乡村振兴重点领域打造乡村人才区域品牌。遴选“南太湖精英计划”乡村振兴领军人才10名左右。扎实开展新时代乡村工匠能手培育,培养省“新农匠”30名以上,遴选“湖州乡村工匠”50名、湖州农民专家100名,培训高素质农民、农村实用人才4200人以上。全市“五类英才”达到3.5万人、乡村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1.5万人。(责任单位:法规科教处等)

20.深入培育创客团队。入实施“千个团队、万名创客”培育工程,不断健全农创客组织体系,实现农创客发展联合会市、县全覆盖。依托大学生创业园、青创农场、星创天地等平台,推动乡村创新创业,培育乡村创客团队200个,认定市级示范性乡村创客团队20个,创建省农创客示范基地5个,培养农创客1800名以上(责任单位:法规科教处等)

21.持续深化“市校合作”。持续加强与浙江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合作,不断拓展市校合作半径。迭代升级“1+1+N”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2.0版,大力推进湖州农民学院发展,市级乡村振兴首席专家达到30名,市农业科技创新团队达到12个,组建现代农业技术研发团队10个,加快打造市校合作标志性成果(责任单位:法规科教处等)

八、抓紧抓实“三农”拔钉除患

22.确保农业生态安全。稳步推进农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新建省级低碳生态农场20家。全面推进土壤“三普”工作,摸清我市土壤资源状况及分布规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均达9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6%以上。深化“肥药两制”改革,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2万亩,废旧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稳定在90%以上。(责任单位:法规科教处、渔业畜牧处、畜牧业发展中心、植保耕肥站、生态能源中心)

23.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紧盯投入品管理和标准化生产绩效评价等关键领域,强化“阳光农安”智慧监管,实现省级检测农产品合格率达到98.5%以上。推开乡镇(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体系规范化提升。建立健全事前“承诺合格”、事中“分级分类监管”、事后“守信激励和联合惩戒”全过程监管机制,认定绿色食品40个,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省级绿色农产品基地各1个。(责任单位:质监处、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24.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全面全域实施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先打后补”,确保全市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100%、免疫抗体监测合格率80%。严厉打击农业领域各类违法行为,全面实施牛羊定点屠宰,集中力量取缔不合法屠宰场所,全市案件监督抽查完成率、农业违法案件追溯率、涉刑案件移交率均达到100%。确保不发生较大以上渔船农机、农家乐安全生产事故。(责任单位:渔业畜牧处、质监处、畜牧业发展中心、行政执法队)

九、坚持强基固本实干争先

25.坚持党建引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关精神,以党建引领绿色低碳农业强市建设,围绕“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主题实践,纵深推进“实干争先 兴农有我”,加快打造“乡村振兴实干家”“1+N”党建品牌矩阵,推动党建与乡村振兴工作一体部署、一体推进。责任单位:组宣处、机关党委)

26.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全面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做好博士入站继续培养。优化选人用人机制,大力开展干部培养,实施“三鹰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分步骤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做好各级干部储备工作。强化干部关爱激励和日常监督管理,让严管厚爱成为新常态。深化“上山下乡 服务三农”大走访持续推进“三联三送三落实”活动,积极发动广大党员干部深入一线服务调研,推动重点工作落实。(责任单位:组宣处、机关党委、办公室)

27.优化法治政务环境。持续完善网上办事引导功能,实现农业农村系统政务许可事项网办率达100%。加强农业农村领域“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框架下的条块衔接、协同指挥,常态化推进“3+X”系列执法行动,加强大要案查处力度推进包容审慎监管,依法推动轻微违法行为告知承诺制。积极做好《乡村振兴促进法》《乡村振兴促进条例》执行情况报告配合做好桑基鱼塘系统保护利用规定的立法工作。责任单位:法规科教处、社会事业处、行政执法队

28.强化考核监督。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结合全市实干争先主题实践,聚焦扬长补短“双十”行动,强化“实干争先”考核比拼晾晒,全面营造比学赶超氛围。强化信息宣传意识,充分挖掘工作亮点,拓宽宣传渠道,打造宣传阵地,形成全市农业农村系统政务新媒体矩阵效应,为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责任单位:办公室等